- · 学术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学术研究》投稿方式[06/01]
- · 《学术研究》期刊栏目设[06/01]
中国语言文字论文_活动理论视域下研究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能动性的概念及其相关实证研究 2.1.1 概念框架 2.1.2 能动性及其相关实证研究 2.2 能动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能动性的概念及其相关实证研究
2.1.1 概念框架
2.1.2 能动性及其相关实证研究
2.2 能动性与活动理论的益性焦点
2.2.1 活动:成系统的分析单位
2.2.2 矛盾:变化与发展之源
2.2.3 能动性: 一种因果关系
2.3 研究生能动性
2.3.1 研究生能动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2.3.2 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动性
2.4 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个案研究的选择理据
3.2 研究场域与研究对象
3.3 研究资料的收集
3.3.1 深度访谈
3.3.2 非正式访谈
3.4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 研究可信度和伦理问题
3.5.1 可信度保证
3.5.2 伦理问题
3.5.3 研究者角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颂: 自主反思型实践者
4.1 王颂的学术研究活动系统
4.1.1 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
4.1.2 活动客体与学习结果
4.1.3 中介供给与能动选择
4.2 理想能动性与矛盾的消弭
4.2.1 能动性的表现
4.2.2 实践客体的分流
4.2.3 主要需求的满足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丽: 个性主导型观察者
5.1 古丽的学术研究活动系统
5.1.1 学习研究活动的主体
5.1.2 活动客体与学习结果
5.1.3 中介供给与能动选择
5.2 多样能动性与矛盾的更迭
5.2.1 能动性的表现
5.2.2 实践客体的降级
5.2.3 主要需求的不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顾婷:任务牵引型决策者
6.1 顾婷的学术研究活动系统
6.1.1 学习研究活动的主体
6.1.2 活动客体与学习结果
6.1.3 中介供给与能动选择
6.2 从属能动性与矛盾的自洽
6.2.1 能动性的表现
6.2.2 实践客体的矛盾
6.2.3 主要需求的转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案例分析与讨论
7.1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学术研究能动性
7.1.1 活动客体的分解与整合
7.1.2 经历觉知:实践与经验的联结
7.1.3 学术研究能动性模型的意义探究
7.2 学术研究能动性与中介过程
7.2.1 人员因素
7.2.2 规则因素
7.2.3 工具因素
7.3 学术研究能动性与矛盾的联动
7.3.1 矛盾中的学术研究能动性发展
7.3.2 学术研究能动性对矛盾的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业选修课程名称(部分)
附录2 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提纲(节选)
附录4 研究对象期末作业(节选)
附录5 研究对象文献资料学习笔记(节选)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写文本片段
附录7 研究者笔记与观察记录(节选)
文章摘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创新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着力点,其实质是研究生的自我塑造,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理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关注其学术研究能动性对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提高我国高校高端创新型人才的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研究生主位视角入手关注其学术研究能动性在具体学术研究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运作机制及作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待发掘。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三年的历时追踪,收集多种来源的数据作为研究资料(包括半结构化访谈、非正式沟通、课堂观察笔记和实物资料等),探究了国内B大学三位外语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动性表现、影响因素及反拨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主题分析方法,开展了多轮数据清理、分析与整合工作,并形成了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外语学科硕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动性在本研究中的主要表现为理想、抗拒和从属三类。理想能动性指研究生能够在意向性判断和行为性表征两方面对结构要求做出了积极学术研究活动回应,而抗拒能动性的特征与理想型恰恰相反;从属能动性指研究生能够以一种行为响应高于意向回应的方式开展个人学术研究活动。其中,研究生在不同学术研究活动场域中做出的意向性判断和行为性表征,是用于划分学术研究能动性状态的重要依据。前者对应活动理论中的活动主体、客体和活动结果要素,后者对应共同体、规则、分工和中介要素;二者之间的交互与黏合通过主体的经历觉知来实现,这为研究者从活动理论视角解读能动性内涵提供了可能。其次,外语学科硕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动性会受到活动系统中多要素的调节。一方面,个体的学术研究能动性会随着学术研究场域的切换而发生变化。在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场域中,主体的能动性与其在具体活动中实践客体的设置和某些活动后主要学术需求的满足状态密切关联,是主体遭遇矛盾后能动提出解决措施或被动找寻转移方法的结果。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能动性受到学术研究活动系统中人员、规则和工具的中介作用影响。其中,以导师为中心辐射形成的师门同伴交流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动性以及他们的学术职业需求变化起主要影响。规则因素主要为研究生自主感知到的学术研究亚文化和以任务形式呈现的他人要素。工具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技能在信息技术平台或导学、师生沟通中的丰富能供。第三,学术研究能动性会以经历觉知的方式持续、迭代地作用于研究生下一阶段的学术研究活动,体现了在单位时间段内(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生主体经验与客观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结特征。具体而言,研究生在硕士入学前形成的过往经历觉知会在他们当下的学术研究场域中发生延续,影响他们成长意愿的设定和在学术研究情境中的自我调适。而在研究生阶段生成的当下经历觉知会以课程学习任务为背景铺垫、以项目研究活动为试验渠道、以学位论文写作为自觉应用实践作用于他们的未来职业选择。研究生做出的学术职业选择是他们学术研究能动性水平的最终体现,其选择过程表现于其学习目标的取径变化动态。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能够结合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动性,在学术研究活动场域中分解并重新整合研究生的活动客体,通过对成长意愿设定、学习目标取径和实践客体设定三个活动客体要素的情景化解读,融入经历觉知要素,初步弥补了现有活动理论中的客体要素在具体活动中解释力不充分、操作性不强的缺憾。其次,本研究初步建构了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动性的活动理论模型,对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能动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补充与修正,揭示能动性与活动系统要素的双向转化机制,能够为后续的研究生能动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和阐释框架。最后,本研究将研究生的能动性运作过程“可视化”为能动性中介过程迭代体,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或教师、导师有效促生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动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本研究启示,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学术共同体,需要紧密关注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意愿与行为表征,注重经历觉知对学术研究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内源性创新动力;需要有效利用中介过程迭代体促进研究生个体内部需求与结构外部要求的共融发展,注重课程与科研的衔接、学生与导师的沟通、学术与社会的交融等内容在实际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情境性融合。未来研究可在本研究构建的能动性活动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活动的类型与范围,纳入更多样的研究群体和更丰富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对学术研究能动性及研究生教育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xsyjbjb.cn/qikandaodu/2022/0928/1017.html
上一篇:哲学论文_理论思维:学术研究的“普照光”
下一篇:没有了